疫情催生的新加坡電商紅利開始退潮?

來源:墨騰創(chuàng)投
作者:Yusuf
時間:2021-04-29
2891
新加坡電商在去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和斷路器政策的實施,直接推動了新加坡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數(shù)字化進程,許多零售商都開始主動接觸電商,新加坡線上零售額占全國零售額的比例從疫情前的6.7%飆升至去年五月的24.9%,這也是新加坡史上線上零售額占比最高的一次。

難以持續(xù)的電商熱潮?

新加坡電商在去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和斷路器政策的實施,直接推動了新加坡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數(shù)字化進程,許多零售商都開始主動接觸電商,新加坡線上零售額占全國零售額的比例從疫情前的6.7%飆升至去年五月的24.9%,這也是新加坡史上線上零售額占比最高的一次。

當然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去年4-6月是新加坡的斷路器政策實施最為嚴格的時期,除了超市和必需物品之外其他的線下零售都強制關門-自然電商比例飆升。

640.webp (1).jpg

(新加坡斷路器政策期間的商場)

然而隨著新加坡有序解封,線上零售的占比從今年二月以來逐步下降至10.1%,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重返工作崗位,這個比例仍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新加坡零售商在電商領域的挑戰(zhàn)

自從去年新加坡封國推出斷路器政策以來,為了配合幫助零售商家實現(xiàn)線下到線上零售的轉型,新加坡企業(yè)發(fā)展局(ESG)也推出了相應的電商獎勵政策,為入駐電商平臺的商家提供最高9000新幣的補助。

在疫情和政府的雙重推動下,新加坡在去年有大約2400家線下零售商入駐亞馬遜、Lazada、Shopee等電商平臺。

640 (3).png

然而對于那些長期處于線下的實體商家而言,面對轉型而付出的成本和困難遠不是補助金可以解決的。很多商家對于線上的產品清單、庫存管理、訂單履約等相關技術都缺乏了解,在短期內也很難找到相關人才幫助其實現(xiàn)店鋪數(shù)字化。

由于慣性的線下零售思維,一部分商家在進行數(shù)字化時仍會保有不少線下零售的習慣,從而想要同時覆蓋線上線下兩種模式,這也導致了他們在轉型的前期,融入這種全新的零售模式時總是格格不入。

此外,零售商的運營成本也從人工和租金轉移至平臺店鋪的建設、社交媒體營銷、搜索引擎優(yōu)化等方面,運營成本變化的背后是運營方式的轉變,如何通過數(shù)字營銷等方式獲取更多的訂單和利潤,如何平衡客戶退貨、物流運輸帶來的成本,這些問題對于剛剛入門的電商商家來說是一個短期難以跨越的障礙。

疫情期間,他們或許明白電商是大勢所趨也意識到了轉型的重要性,但是并不知道該如何去到這一點。

即便如此,在整個區(qū)域疫情不穩(wěn)定的背景下,對于商家而言短時間內很難全面恢復到疫情前的零售模式。隨著人們逐漸適應了新常態(tài)下的消費環(huán)境,日常用品、電信設備、家具、電腦等都成為了新加坡線上消費的首選品類,這種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將持續(xù)促進電商的發(fā)展。

從長遠來看,新加坡電商份額上限也有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突破。例如,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是數(shù)字化過程中的一個障礙,而當更多年輕賣家和消費者越來越多地融入數(shù)字生態(tài)中,他們對移動支付、電商運營等新鮮事物的熟悉程度將不再是一個障礙。

對其它東南亞國家是否具有代表性

疫情導致的經(jīng)濟下滑進一步也限制了人們的消費,日常生活用度成為主要開支,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在整個東南亞地區(qū),外賣、生鮮、雜貨等消費方式的數(shù)字化程度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640 (4).png

而新加坡近期電商占零售額比例的下降除了其線下零售業(yè)發(fā)達的市場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對于仍在掙扎的印尼和菲律賓還有疫情日趨嚴重的泰國和馬來西亞來說,包括電商、外賣在內的線上消費增長趨勢還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持續(xù)下去。

原文鏈接:點擊前往 >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自于墨騰創(chuàng)投,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快出海對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管理員(zzx@kchuhai.com)刪除!
掃碼關注
獲取更多出海資訊的相關信息
個人VIP
小程序
快出海小程序
公眾號
快出海公眾號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投稿采訪
投稿采訪
出海管家
出海管家